新闻中心

News

一个军医医生集团的生存样本

发布时间:2022-01-10

真正的开拓者,永远信仰改变的力量。

 

不久前,上海京汇医院院长、创始人王会玲主任医师获得了2021年第二届上海“戎创”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青浦区一等奖。尽管作为陕西中医世家的后人、又是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,王会玲曾在临床和学术领域获得褒奖无数,但作为一名创业者,得到另一种社会认同,却令其颇为感慨。

 

过去五年多时间里,从踌躇满志的跨出部队医院体系,满怀理想的奔向社会办医,到一路磕磕绊绊、沟沟坎坎,事无巨细的被现实所拷问,王会玲肾脏专科医生的底色之上,早已层叠附上了社会化、市场化医疗机构经营者、管理者的不同角色。


王会玲,军慧医疗创始人、京汇医院院长

不是亲历者,很难理解这其中的跨度和难度到底有多大。但这样的改变,于个体,于群体都是需要的,只不过能始终坚持初心,一路走下去的是极少数。

 

在公立医疗体系之外发展社会办医,均衡全社会医疗资源,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供给等等,是中国医疗改革的一条逻辑主线。

 

而在这条主线上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,就是如何解决和解放“生产力”。医生集团恰是在解放医生生产力的初衷下,在深化医疗改革的大环境中诞生的新物种。

 

外有美国医生集团发展壮大的成功案例,内有中国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倒逼出的历史性机会,中国医生集团在“多点执业”等政策号角声中,如火如荼的燃烧了起来。

 

然而,长期囿于体系化的医疗系统,医生创业甚至远比其他行业创业者要难得多,生存率要论千分数。这话是出自创业医生之口,且是创业医生群体的普遍性共识。

 

受限于医疗专业思维,缺乏企业管理运营经验,对市场环境认识不充分,过于理想化医疗服务事业,不善于利用资本杠杆发展等等,都是医生集团创业实践过程中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。

 

于是,我们看到了这几年,一度一两千家医生集团骤然出现,尔后又迅速沉寂趋冷。除了头部那些获得资本加持并一路发展壮大的少数机构外,绝大多数的医生集团则沦为市场沉默者。

 

回到本文要叙写的上海京汇医院所依托的“核心生产力”军慧医生集团,这个由退伍军医组成的医生集团,蜗居于大上海的城中一隅,在没有什么专业资本撬动之下,能挺过五年时间,并逐渐稳固其肾病专科的发展方向,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医生集团生存样本。

 

|壹|

能活下来,已是伟大!

 

“能活下来,已经蛮伟大的了。”

 

2016年的时候,王会玲还在原解放军455医院做肾脏科主任,眼见医生集团和社会办医势起,便联合几位部队军医组成个医生集团,准备在肾病专科领域再趟出一条市场化的路来。

 

与很多只是在名义形式上聚合在一起,实际上并没有发展依托的医生集团不同,从一开始军慧医生集团就决定以落地医院为“根据地”,发挥核心创始团队的专业优势,走一条聚焦肾病专科的发展路径。

 

于是,收购京汇医院的前身便成了军慧医生集团的第一步。但这第一步就差一点让团队分崩离析。

 

因为,正是军慧医生集团在收购医院的同期,爆发了“魏则西事件”,无论是社会舆论,消费者信任以及市场环境,几乎对于部队医院或者军医创业形成了“大反转”,原本有利的条件转瞬间翻转到了负面。

 

再加上收购来的医院规模很小,当时只有20个床位,所以医保申请连基本评估都很难通过。于是,不少专家和医生一看这个情况,干医生集团的心头热转瞬就凉下去了,一下子退出了好几位。

 

上海青浦区徐泾镇京华路59号,京汇医院。这是军慧医生集团的“根据地”


好在王会玲等人还是决定不回头的走下去,医生集团注册、落地、医院启动,顶着压力咬着牙,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,拓荒而行。

 

“我是一个乐观的人,如果觉得看不到希望,一开始我就不会做这个事情了。更何况我们的团队大多数人还是想把这件事做好的。”回忆军慧医生集团和京汇医院的初创时期,王会玲只是云淡风轻的如此叙说。

 

因为大抵相同的经历,她也很容易理解那些退出的人的选择,毕竟军医创业的这个角色跨度非常大,返聘留在部队医院还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。

 

另一方面,王会玲也认为部队医院在2019年的那一轮军改,需要很多文职人员响应党的号召,去转换角色,这同样是一种使命,所以就还是义无反顾的走向社会,走向市场,从零开始做一个医疗服务的拓荒者。

 

“过去在部队里面是为兵服务,现在到了地方要为老百姓服务,这是最大的改变;以前是听党的指挥,哪里需要去哪里,现在得靠自己奋斗,主动去基层向老百姓介绍自己。”

 

角色转换带给王会玲最大的转变在于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上,在部队医院做医生不用去考虑什么经营的问题,市场的问题,供应商的问题;现在创业了。业务之外还必须全方位的管理经营好的每一个细节。

 

不仅如此,过去在部队医院系统是“朝南坐”,不用向患者多做什么自我介绍,但现在初入市场,老百姓可不认识你部队里服务首长的高级专家,你必须到群众中去。

 

京汇医院决定要下基层,深入群众,第一个动作就是决定在2022年初要把党支部给建立起来,跟着党群办、平安办去走访基层,去服务老百姓,向他们介绍自己。

 

无论如何,这一步迈出去了,也活下来了,军慧医生集团和京汇医院像婴儿一样在一天天的壮大,没有被时代吞噬,对于这些勇敢的退役军医而言,她们已经是幸运的,也是成功的。

 

|贰|

 重新审视“治病救人”

 

“早介入,早筛查,西医的精准诊断加上中医的维护方案,把三、四期慢性肾脏病患者拉回来,固定在二三期,这是我们这样的医生集团要去做的。”

 

对于军慧医生集团和京汇医院,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很明确:一是下基层,利用短视频等更多渠道向老百姓科普宣传,把重要的点简化给老百姓听;二是对已经被诊断为CKD的患者,重新查一遍,因为这里面有太多被误诊,被耽搁的病患。

 

在中国,罹患慢性肾脏病(CKD)的成年人,约在1.3亿左右,发病率是10.8%(2020“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”结果),并以每年15万新增病例的速度发展。

 

然而,在这个庞大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人群中,大部分人并不知晓自己患病,知道自己患病的人中又有很高比例患者,没有条件和资源去寻医看病。

 

而即便是有条件看医生,患者能遇到好的医生也是一种幸运。实际上,在王会玲大多数的患者中,基本上都是跟随她10年以上的病人。

 

曾有一个外地病人的父亲,带着14岁的孩子找王会玲看病,在得知孩子肾病情况严重之后,那位父亲纠结良久之后,还是决定要放弃治疗。但王会玲并没有放弃那个孩子,坚持给他做了治疗,而今那个少年已长大成人,结婚生子。

 

这样的事情,在军慧医生集团的大医生身上发生过太多太多。从医者角度而言,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是医生的本能,但这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。

 

医疗服务领域供需两端的失衡,以及老百姓看病难的人间疾苦,王会玲她们这些医生再明白不过,可还能有什么办法让大家既能可持续发展,又能让患者觉得人间值得呢?

 

“我们最终的愿望是什么?”王会玲等军慧医生集团的诸多合伙人一开始就在反复问自己这个“终极问题”,而她们的答案其实是一致的:希望能做一个属于自己的肾病专科医院,能帮到一个患者是一个,一直做下去。




可怎么做,从哪做起又是个现实的选择问题。


2002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发布的《肾脏病/透析临床实践指南》,正式提出了慢性肾脏病的分期,按照肾小球滤过率分为五期。

 

到了第五期“尿毒症期”的病患,大部分就只能依赖于做透析或者换肾了。国内需要做透析治疗的五期患者大约有300万人口,但实际上接受透析治疗的仅有70万人,所以这230万人的缺口就成为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了。

 

但王会玲并不认为这是军慧医生集团要去发展的方向,因为这300万人应该由具备更好条件的大三甲医院去承担,而她们要做的是如何让4000万的三期、四期慢性肾脏病病患,不要发展到尿毒症期。


可做得事情有很多,但回归医疗的初心,上医治未病才是那个原点。

 

|叁|

1到100的考验

 

凭借初创团队几个人的微薄资本,好歹京汇医院走上了正轨,还获批成为医保定点医院,也吸引到了更多退伍军医的加入。但活下来,远不是军慧医生集团的目标。

 

新冠疫情爆发后,为了解决患者无法来面诊的场景问题,军慧医生集团决定开发APP,通过线上的方式继续为患者服务。“看上医”APP的开发和长期的运营、推广,是个烧钱的事,但成本并不是根本性的问题,规模才是。

 

“整个肾科江湖的专家我们整合得比较好,而且包括肾移植、临床技术创新等几乎每个专向领域的专家都有,并且大家都是合伙人,心很齐,就是要往做一家肾病专长的医疗集团去努力。”

 

军慧医生集团集结了差不多近百位医生,并且都已经上线到了“看上医”的平台,但王会玲也明白,他们不能只在APP上展现价值,而仅仅依托京汇医院的根据地,还是难以充分发挥这些大医生们的价值。

 


这就是军慧要解决的从1到100的核心问题。

 

实际上,在医生集团成立之初,军慧的核心团队就规划过这个问题,“肾科那么多病人,还是要通过专科医院的落地来承载,按照我们前面的战略规划就是最起码得有10家左右的肾病专科医院。”

 

在这个战略构想中,这10家医院可以不用很大,但应该成为“旗舰店”,是肾科医联体的控制中心,有军慧的大专家坐镇,全天候为患者服务。京汇医院就是按照这个模式在探索。


要解决规模化发展的问题,仅靠自己那点家当肯定是无法支撑的。军慧核心团队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引入资本。毕竟医生集团发展的样本中,张强医生集团、冬雷脑科、博德嘉联等医生集团已经在资本的加持之下,实践出了一条可以规模化发展的路径。

 

其实,王会玲她们也深知,肾病专科要是纯粹为了赚钱的话,去做连锁化的肾透析治疗和配套用药就是摆在那里的一条道,是很招资本待见的。可从医者本心出发,她们要做的却是尽可能不要让那些三、四期的患者去做透析治疗。

 

眼见京汇这个小医院日渐崛起,各路资本也是时常登门来寻投资机会,但王会玲她们希望能找到的是志同道合的资方。因为,在她们眼中医疗是一件神圣的事情,而资本快速逐利的本性往往与严肃医疗长期投入的理念是相悖的。


军慧的团队还是希望能找到专业且志同道合的资方,能以医疗服务为中心而非商业模式为核心,来共同发展,帮助更多患者。

 

“总会有脑子很清醒地资方发现我们,发现我们很认真地在服务千万量级的三四期慢性肾脏病人群。因为这是一件既有意义,又有价值的事情。”王会玲说,总会有人发现她们这群军医身上的价值。

 

作为肾脏病科的医生,她们是极其有耐心的一群人。即便一时没有好的资本,她们也会坚持到底的,因为这才符合当初大家立下的愿景,对得起大家从医的初心。



本文是《多肽链》自2017年以来所做的第210次大健康人物对话。文中主人公王会玲出身三代中医世家,海军特色医学中心肾脏科原主任,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,师从上海市名中医胡婉英、陈以平教授。

王会玲院长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、血尿、蛋白尿、尿路感染、急性肾损伤、慢性肾功能不全,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等。对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类风湿关节炎、干燥综合征、各类肿瘤的中医康复及中医膏方调治慢病颇有心得。